2023年三季度末,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全市176家重点服务业企业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实际填报企业176家,有效填报率为100%。
调查结果显示:全市三季度服务业运行指数为55,环比下降3.7个点。分指数看,发展环境指数为67.1,环比下降3.6个点;企业经营指数为46.9,环比下降3.7个点。从预期指数看,三季度服务业运行预期指数为59.8,环比下降0.3个点,其中发展环境预期指数和企业经营预期指数分别为70.9和52.4,环比分别下降3.4和1.8个点。进入三季度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市受内外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增量不多等因素叠加影响,服务业企业总体仍然承压。
一、三季度服务业企业运行主要特点分析
调查显示,尽管三季度我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回升幅度好于全省,但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其中服务业运行指数为55,环比下降3.7个点,为2022年一季度以来最低点;企业经营指数为46.9,环比下降3.7个点;发展环境指数为67.1,环比下降3.6个点。一些关键指标增长不快,低于预期,全市服务业企业发展信心仍需不断增强。
(一)宏观经济环境指数回落明显
三季度,我市以更主动的姿态、超常规的举措,全力以赴稳生产、扩投资、拓市场、促消费,但当前我市仍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期,服务业企业发展部分领域依然承压,回升基础有待稳固。从具体指数来看,国外宏观经济环境指数为47.2,较上季度下降3.1个点;有13.1%的企业认为本季国外宏观经济环境较上季变好,环比下降6.1个点。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指数为53.7,较上季度下降4.7个点;有22.2%的企业认为本季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上季变好,环比下降7.1个点。本行业发展情况指数为50.3,较上季度下降5.7个点;有19.3%的企业认为本季自身行业发展向好,环比下降7.7个点。
(二)企业生产经营增长乏力
三季度,我市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常态化开展市和区县联动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着力帮扶企业解决了一批共性问题,形成了一批制度性成果,但企业业务需求量和主营业务收入仍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从具体指数看:业务需求量(产品订货)指数和主营业务收入(销售产值)指数分别为48.9和48.9,环比分别下降5.9和6.5个点。本季流动资金指数为48.9,比上季度下降1.7个点,有8.5%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充足,低于上季度1.1个点。从业人数指数为49.2,环比下降1.4个点,有10.2%的企业反映从业人数增长,低于上季度1.2个点。
(三)企业盈利状况依然承压
三季度,我市服务业盈利企业占比虽有所上升,但受大宗商品持续增长乏力、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供给与需求匹配不足、新兴产业拉动减弱、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等方面综合影响,后期仍面临较大压力。从具体指数看:服务(产品)价格指数为48.9,环比下降3.4个点;盈利状况指数为45.7,环比下降4.6个点。服务(产品)价格较上季增长的企业占比9.1%,环比下降4.1个点;盈利增长的企业占比16.5%,环比下降5.1个点;从成本来看,经营(生产)成本增长的企业占比24.2%,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企业经营(生产)成本略有好转。
二、服务业企业运行趋势分析
2023年三季度服务业运行预期指数为59.8,环比下降0.3个点。具体来看:
一是经济环境预期下降。我市进入三季度以来,全力实施硬指标、硬计划、硬措施,但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仍然较多,各类变化不断积累叠加,相关服务业企业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本行业发展情况信心仍然不足。从具体指数看:国外宏观经济环境预期指数、国内宏观经济环境预期指数和本行业发展情况预期指数分别为53.7、59.4和57.4,较上季度分别下降4.1、4.1和4个点。
二是企业经营预期上升。我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通过创造性构建“1+7+7”服务业招商体系,累计招引服务业项目(企业)200余个,5个月完成全年70%的任务。通过不断努力,企业经营预期出现上升。从具体指数看:服务业企业经营预期指数52.4,比上季度上升1.8个点。从分指标来看,22.2%的企业预期下季度主营业务收入(销售产值)增长,环比上升3个点;13.1%的企业预计下季服务(产品)价格上升,环比上升0.8个点;15.3%的企业预计下季度盈利状况增加,环比下降1.5百分点。
三是企业投资热情依然较低。我市在投资结构、项目质效、前期谋划方面仍存在短板,后续支撑压力较大,多数企业在投资更时加谨慎。从具体指数看:有97.7%的企业在未来三个月没有增加投资打算。没有好的项目(占比48.8%)、资金不足(占比36%)、看不准投资方向(占比27.3%)和对未来预期不乐观(占比25%)是导致投资意愿低的重要因素。
三、热点问题聚焦
(一)消费回升基础不稳
根据调查结果,有21%的企业三季度业务需求量出现下降,60%的企业需求量持平,只有19%的企业需求量出现上升。虽有亚运会、“金九银十”消费季等有利因素加持,但社零仍较上半年出现回落。一是大宗商品持续增长乏力。受油价波动和新能源车占有量提升等影响,石油制品零售额下降1.1%,汽车销售拉动也难以持续。二是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居民存在一定的降薪预期和紧缩心理,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负债,消费意愿持续走弱。居民“少花多存”现象明显,住宿、餐饮等消费下降。三是消费供给与需求匹配不足。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体验、互动和参与型消费较为缺乏,赛事经济、演艺经济场次数量不多、氛围营造不够、配套消费场景较少,对全市消费拉动有限。
因此,要抓好消费潜力释放。围绕“金秋购物节”等主题,在电子产品、汽车、餐饮等领域,系统谋划“发券+办节+补贴”组合拳。聚焦唯品会、浙北大厦等龙头企业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拉动重点企业和权重商品消费。加强旅游产品供给,利用秋冬季节开发高山滑雪、乡村过年等文旅新玩法。
(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
根据调查结果,有40%的企业认为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量价齐降、30%的企业认为会量跌价稳、10%的企业认为会量升价稳、只有20%的企业认为会量价齐升。一是刚性和改善需求不足。我市户均住房面积136.81平方米,居全省第2,高于省均25.54平方米,刚性需求相对饱和。改善型住房购房者,目前多倾向于观望。二是城市更新房票转化率低。前期我市出台政策鼓励在城市更新中推行房票使用,但受市场预期不佳、刚性需求不大、收入信心不足影响,1400余户被征收人更多人选择“现金为王”,选择房票的不足3%,房票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效果不明显。三是周边政策放松带来虹吸效应。近期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相继出台限购放松等支持性政策,特别是杭州大幅缩小限购区域,从之前的9区缩小到4区,对我市产生明显虹吸效应。
因此,要加快中心城市改造步伐,创新安置模式,加大房票安置力度,引导被征迁户选择房票。适时加大房地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出台新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购房政策。加大“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宣传力度,通过品牌和政策影响力,吸引上海、苏州等周边城市外来购房者来湖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