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信息
索引号:   1133050000256415XF/2025-1010386441 成文日期:   2025-08-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湖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8-07 10:55:53

市级有关单位,各区县发改局,南太湖新区、长合区经发局:

《湖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列入市级“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的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9月26日

湖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更好支撑湖州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进一步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新能源管理体制,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编制依据包括:《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节能降耗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十四五”规划》《浙江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天然气管网专项规划》《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和标准。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范围为湖州市全市域。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清洁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湖州市积极推进天然气分布式、光伏、风电等项目建设,建成投产浙能德清天然气分布式、长兴和平风电、湖州祥晖光伏等项目,新增装机容量225.4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新增装机占比高达96.1%。2020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838.94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36.8%;扣除统调电厂后,装机容量281.4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3.8倍。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77.0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21.7倍,仅次于宁波和杭州市,位列全省第三;风电装机容量达12.95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4.9倍。

图1-1 2015和2020年湖州市电力装机结构图(不含统调)

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展220千伏电网理顺工程、吉安至英溪第二回220千伏线路、湖州北部电网补强工程等电网项目,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换流站)13座、变电容量586.2万千伏安、线路1150.932公里,初步建成了以特高压电网为支撑、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220千伏双环网为骨干的坚强现代电网,电网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灵活性、安全性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全市用电负荷增长需求。新增2座天然气门站,和孚镇川气门站与西塞路西气门站形成双气源供应;新增天然气高、中、低压管线分别为133.6、1216.9、1582.4公里,管道天然气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中心城区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成型,并向乡镇延伸。天然气储气能力实现零的突破,到2020年,建成LNG应急储备站3座,储气能力4400立方米。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综合供能站13座,公共领域充换电站101座,自用充换电桩11125个,公共领域充电桩2426个。

表1-1 湖州市“十三五”电网发展情况

电压等级

电网规模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1000千伏

变电站数目(座)

1

1

1

1

1

1

变电容量

(万千伏安)

600.00

600.00

600.00

600.00

600.00

600.00

线路长度

(公里)

285.921

278.581

278.581

278.581

278.581

278.581

500千伏

变电站数目(座)

2

2

2

2

2

2

变电容量

(万千伏安)

350.00

350.00

350.00

350.00

350.00

375.00

线路长度

(公里)

413.932

473.275

473.275

473.275

473.275

597.425

220千伏

变电站数目

(座)

18

19

20

21

21

22

变电容量

(万千伏安)

636.00

708.00

792.00

849.00

849.00

900.00

线路长度

(公里)

1060.237

1202.647

1240.715

1337.949

1360.969

1418.169

110千伏

变电站数目(座)

82

84

85

86

88

91

变电容量

(万千伏安)

757.80

788.50

783.90

825.60

845.60

886.60

线路长度

(公里)

1478.729

1542.978

1649.367

1764.640

1849.246

2022.538

35千伏

变电站数目(座)

24

24

24

23

23

23

变电容量

(万千伏安)

53.82

53.82

54.85

54.15

56.25

56.25

线路长度

(公里)

569.711

574.044

583.094

587.571

594.947

645.680

2.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清洁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煤炭和石油及制品消费占比大幅下降,2020年较2015年下降13.6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达到9.7亿方,较2015年增长了1.2倍,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本地可再生能源消费量65万吨标煤,较2015年增长了3倍,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7%,较2015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图1-2 湖州市与全省分品种能源消费占比情况

清洁电力消费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302.2亿千瓦时,其中本地可再生能源电量22.9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3倍;占比7.6%,较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光伏电量13.8亿千瓦时,占比4.6%,较2015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风电电量2.09亿千瓦时,占比0.7%,较2015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生物质电量6.0亿千瓦时,占比2.0%,较2015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图1-3 2015和2020年湖州市用电结构图

3.节能降耗有力推进

“十三五”期间,湖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能源保障管理的意见》《湖州市煤炭减量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加强对高耗能重点用能企业的监测和监察,精细排定和落实错峰生产计划,严控水泥、造纸等重点高耗能行业用能和用煤。2020年单位GDP能耗0.44吨标煤/万元,与全省差距大幅缩小,扣除可再生能源抵扣后,较2015年下降17.2%。

淘汰整治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湖州市狠抓淘汰整治,深入推进化工、造纸、皮革等行业专项整治提升,推进燃煤等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改造工作,加大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整改无望或整改后仍不达标企业(作坊)的整治出清力度,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21家,腾出用能空间120.4万吨标准煤;累计淘汰35蒸吨及以下各类高污染燃料锅炉3670台,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17047家。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湖州市着力完善以标准、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提升全市绿色制造水平,累计认定星级绿色工厂3239家,覆盖率达88.25%。组织实施百项绿色化改造项目,推广应用以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的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装备,提高绿色制造水平,累计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519个,完成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453家,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136家。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21.2%。

图1-4 2016-2020年湖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情况

多领域合力降耗。建筑领域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全面落实民用建筑节能审查制度,“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节能审查项目约2940项,面积约7725.1万平方米,其中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达1482万平方米。交通领域加快新能源运输工具应用,以物流车、公共交通、家庭用车等三大领域为重点,创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模式,“十三五”期间,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750辆、新能源出租车350辆。农业领域抓好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推进以“猪-沼-作物”模式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综合治理,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96.7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96%,比2015年分别提高4.12%、16.16%。公共机构强化示范引导,出台并实施《湖州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16.8%,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机构节约型示范单位6家、省级公共机构节约型示范单位14家。

4.能源科技装备产业不断壮大

全市能源科技装备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主要分布在长兴开发区、南太湖新区、莫干山高新区,是浙江省五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基地之一,主要涵盖整车制造、锂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其中,传统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超过70%,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动力电池集聚区,新型锂电池单体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居国际前列。培育了吉利、普朗特、锐野、天能、超威、微宏、德宏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其中天能、超威分别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0位、37位,天能、超威、微宏、天丰等4家电池企业列入国家《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普朗特纯电动物流车等已通过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准入,微宏动力成为全球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10分钟充满电”动力电池的三家企业之一。

5.能源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湖州市积极参与全省电力、天然气、节能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组织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工作,全市共有2.4万家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交易电量367.38亿千瓦时,为企业减负约11.86亿元。积极落实增量配电业务改革,组织申报建设长广增量配电网。组织市本级3家企业参与全省首次天然气上下游直接交易工作,申报气量11亿方,占全省比重15.7%,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组织开展52家企业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累计交易量19.86万吨标煤,交易额1170万元。

6.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积极推进能源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创建全国首个“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将电力发展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绿聚能”民宿产业生态圈,建成国内首个农业电力物联网示范村。长兴县、安吉县和吴兴区均被评为省级清洁能源示范县,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表1-2 湖州市“十三五”能源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2020年(扣除统调)

“十三五”年均增速(%)

一、能源消费总量

吨标煤

1183

1375

1059

3.1

其中:煤炭

万吨

960

829.7

400.8

-2.9

消费占比

%

59.8

44.5

27.9

[-15.3]

石油及制品

万吨

136

116

116

-3.1

消费占比

%

16.9

12.4

16.1

[-4.5]

天然气

亿方

4.45

9.7

9.7

16.9

消费占比

%

4.6

8.5

11.1

[3.9]

本地可再生能源

亿千瓦时

5.7

22.9

22.9

32.3

消费占比

%

1.4

4.7

6.1

[3.3]

二、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0.58

0.44

/

-1.7

三、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198.9

302.2

/

8.7

四、最高电力负荷

万千瓦

342

567

/

10.6

五、总装机

万千瓦

602.8

839.2

281.4

6.5

其中:水电(含抽蓄)

万千瓦

185.5

184.8

4.84

-0.66

煤电

万千瓦

295.1

303.9

31.6

0.6

气电

万千瓦

105.7

149.4

35.7

7.2

非水可再生

万千瓦

16.5

200.4

200.4

49.1

其中

光伏

万千瓦

7.8

177.0

177.0

54.3

风电

万千瓦

2.2

13.0

13.0

42.6

生物质能

万千瓦

6.5

10.4

10.4

16.3

注:[ ]为五年累计数。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2020年,湖州市单位GDP能耗0.44吨标煤/万元,依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化纤、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占比依然较高,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全市八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高达72.71%,而规上工业增加值仅贡献40.4%。纺织、化纤、水泥等部分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依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能源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部分区域电网供电能力不足,电网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集中供热设施和热力管网有待完善,供热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天然气管网建设呈现出“老城区较为密集,工业区、东部新区、南浔城区管网管径偏小且滞后”的情况。天然气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尚未完善,应急储备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区域、部分时段的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保障压力依然较大。

3.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不够

湖州市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不快,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等创新示范项目较少,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能源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数字赋能能源管理的新场景新应用有待建立健全。

(三)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面对新冠状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能源安全不确定、不可控风险增多,能源发展形势日趋复杂。

1.面临经济赶超发展与能源约束趋紧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在双碳目标下,国家和浙江省能耗双控、控煤政策将进一步趋紧。湖州市正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到2025年达到5000亿元。综合考虑产业结构、能效水平、重大项目投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等因素,湖州市能源刚性需求依然旺盛。湖州市能耗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上项目中还存在高耗能项目,将陆续在“十四五”投产达产,预计全市能源双控形势非常严峻。

2.面临能源优质供给与低价用能期望的挑战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浙江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的能源基础实施等,将增加投入进而推高用能成本,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也在不断推高化石能源价格。用能成本高企的趋势与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等宏观政策导向和社会对终端用能价格只降不增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对能源领域多目标协同平衡提出巨大挑战。

3.面临数字化改革和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家不断深入能源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创新能源科学管理模式,探索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浙江省也将继续深化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电力、油气体制改革,不断加快以能源数字化改革提高运行协同水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数字化“轻资产”破解能源领域“重资产”的传输时空损耗难题。湖州市需加快创新,推动改革落地落实, 提升能源管理效能,充分释放能源市场活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紧扣省委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始终将能源安全放在首位,着力转变能源生产消费模式,推动能源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障优先,安全发展。强化底线思维,始终将能源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发挥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坚持清洁高效,绿色发展。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全面推动全社会节能和能效提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清洁化水平,积极引导产业绿色发展,构建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以绿色低碳、智慧互联为方向,推进能源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鼓励能源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坚持惠民利民,共享发展。以绿色低碳共富发展为目标,提升能源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能源市场监管和运行平衡调节,合理控制民生用能成本,满足人民对优质优价能源的需求。

(三)发展目标

能源供应保障目标。全市境内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07万千瓦以上,其中天然气装机达到305万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装机达到698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25亿千瓦时,“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7.1%,全社会用电负荷达到805万千瓦,“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7.3%。

2-1湖州市“十四五”电源装机容量及结构目标

电源类型

2020年

2025年

装机(万千瓦)

占比

装机(万千瓦)

占比

序号

总装机

839.2

100%

1307.5

100%

1

煤电

303.9

36.2%

303.9

23.2%

2

气电

149.4

17.8%

305.4

23.4%

3

水电(含抽蓄)

184.8

22.0%

394.8

30.2%

4

风电

13

1.5%

13

1.0%

5

生物质发电

10.4

1.2%

13.4

1.0%

6

光伏

177

21.1%

277.0

21.2%

注:不考虑省统调电厂(华能长兴电厂和浙能长兴电厂),2020年总装机575.9万千瓦,其中,煤电装机39.9万千瓦,占比6.9%。据此预测,2025年总装机1043.5万千瓦,其中,煤电装机39.9万千瓦,占比3.8%。

能效提升和碳减排目标。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强度达到省级目标要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7%。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0.7%左右;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35.7%。

2-2湖州市“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目标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十四五”年均增速(%)

一、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煤

1375

1630

3.5

其中:煤炭

万吨

829.7

788.22

-1.0

煤炭消费比重

%

44.5

35.7

[-8.8]

石油及制品

万吨

116

94.58

-4.0

石油及制品消费比重

%

12.4

8.5

[-3.9]

天然气

亿方

9.7

14.5

8.4

天然气消费比重

%

8.5

10.7

[2.2]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亿千瓦时

93.8

144.8

9.1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

19.2

25

[5.8]

二、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302.2

425.0

7.1

三、最高电力负荷

万千瓦

567

805

7.3

注:(1)[ ]为五年累计数。

(2)不考虑省统调(华能长兴电厂和浙能长兴电厂)的情况下,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1059万吨标煤,其中,煤炭消费总量401万吨。据此预测,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1329万吨标煤,其中,煤炭消费总量381万吨。

(3)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包括本地可再生能源消费和外来非化石电力两部分,其中,本地可再生能源消费量22.9亿千瓦,湖州外来电145.6亿千瓦,外来非化石电力比重按照全省外来非化石电力比重48.7%计算,则湖州外来非化石电力为70.9亿千瓦时,得出非化石能源消费93.8亿千瓦。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川气东送二期天然气管道入浙湖州段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燃气主干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覆盖全市智能高效的城镇燃气管网,积极推进天然气村村通惠民工程。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储气能力基本满足国家、省、市天然气应急保障要求。到2025年,全市成品油油库规模达到10万方,形成完善的终端供能网络。

持续推动高比例光伏开发利用。积极落实国家及我省光伏“整县推进”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全域光伏“整县推进”建设。深挖分布式光伏潜力,继续支持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应用,积极开发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居民利用屋顶发展户用光伏。因地制宜推动集中式复合地面光伏发展,创

新多元化的“光伏+”场景模式。“十四五”时期新增光伏装机100万千瓦,到2025年光伏装机达到277万千瓦。

稳步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动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数字化技术优势,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全寿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打造新型智慧电站。以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为契机,推动龙王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

加快清洁气电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气电清洁低碳能源作用,协同推进电力和天然气改革,稳步增加气电发电量,因地制宜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支持依托天然气干线等建设高效燃机项目。加快推动国能安吉梅溪2×9H燃机项目建设,稳步提升浙北电力安全供应水平。

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构建湖州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体系,提升电网高承载力、高自愈力,支撑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创建新能源就地消纳和主动支撑的地区示范。推进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高效协同,创建源网荷储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市级示范。加快灵活资源库建设和系统全域感知提升,创建电网弹性提升市级示范。推动数智化向能源供给、传输、消费全环节拓展延伸,创建数字化清洁低碳转型的区域示范。积极打造湖州光储直柔云、安吉“两山”生态高弹性配电网示范工程等典型示范场景。

构建清洁高效的集中供热系统。以新一轮集中供热规划编制为契机,统筹区域内集中供热布局,优化整合供热资源,积极推进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和燃煤小热电的关停整合。建设高效、便民、安全的热力管网,确保全市重点产业平台和热负荷100蒸吨/小时以上园区实现集中供热。继续推进大型火电机组根据周边热负荷需求实施热电联产改造,释放供热能力。

加快氢能供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产业及应用加快发展,将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探索与大型能源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整车企业、燃料电池零部件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储运氢及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探索加油(气)站与加氢站合建模式(综合供能服务站)。

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在公交、城/乡际客运、高铁站等定点定线运行公共服务领域电动汽车停车场站配建充换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站配建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鼓励运营企业利用自有或租赁土地建设集中式充换电站。充分利用高速服务区停车位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推进城际快充网络的建设。到2025年,建成公共领域充换电站250座以上、充电桩5000个以上,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二)推动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

提高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严控全市煤炭消费,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替代,严禁新建项目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进一步调整用煤结构,控制压减水泥、化纤等产业用煤。发挥大型火电厂优势,扩大临近区域集中供热规模。推进掺煤的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较2020年下降约5%。提高天然气覆盖率和天然气居民用户普及率,到2025年,城镇居民天然气覆盖率达100%。督促各区县和城燃企业按照国家储气建设要求自建储气调峰设施,支持气电企业参与天然气上下游直接交易。到2025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4.5%。

持续做好能耗“双控”。根据省里下达的能耗“双控”指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确保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创新能效管理,强化用能预算化管理,推行能效与能源配置挂钩,按照“标准地”要求,探索建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能耗税收末位淘汰退出机制。强化新增用能控制,严控高耗能项目准入,新上工业项目单位增加值能耗原则上不得高于0.52吨标准煤/万元。进一步优化用能权交易机制,完善交易平台,探索跨县市区、企业的有偿交易机制。

重点推进工业领域能效提升。全面推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化纤、造纸、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等高耗能行业转型提升。依托重大产业平台整合提升及跨区域园区合作契机,对同质化高耗能行业实行整合入园、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严把项目准入关,将项目能评审查纳入招商引资阶段联审,加强高耗能项目先行性审查。深入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产业创新、产能协同、产品提升方面有效联动。对标国际国内先进能耗水平,积极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建立能耗标杆机制,形成提升行业能效水平的长效机制。通过大调整、大布局、大优化,到2025年,工业平均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7%左右,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加快推进全社会能效提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公建能效提升等,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进公共机构能效提升行动,鼓励支持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开展零碳示范、智慧能源试点示范等。推广装配式建筑,占比由目前的20%提高到45%。推广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新型供能方式,到2025年,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75万平米以上,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鼓励公转水、公转铁。实施绿色公交优先战略,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新能源汽车由公交、出租等营运部门逐步向全社会推广。

(三)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和装备产业发展

加快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及其管理系统。布局发展氢燃料电池,设立氢燃料电池重点创新工程专项。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材料、组件以及光伏电站建设一体化系统。构建动力电池多层次多用途梯级回收利用体系,发展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支持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电池、超级电容技术等研发与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推广能源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进“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工程示范,发展虚拟电厂运营商业模式,开展虚拟电厂参与的现货能量市场、备用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的交易,构建主动调节、被动响应的市场模式。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推进能源大数据中心场景应用。推动到2025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低于45%。全面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鼓励绿色产品消费,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加快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基地。依托浙能集团长广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氢能装备产业集聚区。重点在液氢制备、储运、加注和应用的全产业链攻关示范。以湖州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为基础,开展“强链补链延链”链式招引,逐步形成以氢燃料电池整车引领带动、以氢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关键零部件为支撑的高附加值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到2025年,培育形成2-3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形成国际知名氢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龙头企业4-5家,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企业超过10家,打造覆盖长三角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供应体系。

全力打造全国绿色储能基地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一步夯实湖州市绿色储能在应用、产业、环境“三大体系”,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三侧共同发力,实现一年成形势、两年筑强势、三年夺胜势,打造龙头示范明显、创新能力突出、产业能级集聚、产业生态完善的全国绿色储能基地。积极探索并研究出台储能鼓励政策。到2025年,全市储能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建成新型储能电站装机20万千瓦以上。

专栏3-1绿色储能基地建设工程

1. 电源侧储能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构建以抽水蓄能为主的“1+N”储能模式,打造世界最大抽水蓄能集群。同时利用退役火电机组既有厂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大容量电化学储能电站。发挥“新能源+储能”政策效用,结合光伏发电设施建设,鼓励按照新能源装机容量10%左右配套建设绿色储能项目

2.电网侧储能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发展,提升电网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鼓励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废弃工矿场地(车间)和退役输变电设施建设储能电站,提升常规电网侧调节能力,实施华能长兴独立储能电站等示范项目。

3.用户侧储能建设工程。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发展,扩大绿色储能市场应用前景。建立绿色储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扩大用户侧集成示范应用,鼓励园区、企业、综合能源服务商自主建设绿色储能设施,建设安吉天子湖热电熔盐储能等项目,打造一批绿色储能示范园区、示范企业。

4. 储能装备产业链。加快储能电池绿色发展,巩固铅酸电池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锂离子储能电池及其管理系统,加快布局钠盐电池、锌镍电池、氢燃料电池,支持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电池、超级电容技术等研发与产业化,完善储能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

5.储能科技创新。聚力突破关键共性前沿技术,聚焦锂钠离子与石墨烯储能电池关键材料、新能源消储关键技术、热-电-气-氢多能互补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依托“五谷丰登”计划,建成西塞科学谷绿色储能科研平台,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天能、超威等龙头企业建设绿色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6.储能标准规范。加快标准体系建构,提升在绿色储能领域行业话语权。建立涵盖装备制造、规划设计、测试检测等领域的绿色储能标准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制修订。

(四)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推进节能领域改革。积极落实省级层面能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改革。深入开展用能权交易改革,推动能源要素向优势行业、优势项目倾斜,提升能源要素集约利用水平。严把项目能评关,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工作的意见》等,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区域能评全流程监督。深入实施重点用能企业用能预算管理。提高产业能效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建立智慧节能行政执法机制,提升能源数字治理水平。

贯彻落实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结合湖州市实际,组建成立具有国资背景的售电公司,最大程度让利给下游企业用户。支持虚拟电厂、储能方参与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其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利用价格手段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主动错避峰。

推动落实天然气体制改革。根据省级层面天然气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推动城镇燃气扁平化和规模化改革。科学实施供气环节扁平化改革,逐步取消中间环节积极对接省管网公司,实现“省网—城镇燃气企业—终端用户”的直接输送,有效降低用气成本。鼓励各储气责任主体通过合资、合股等方式建设储气设施,并提供市场化储气服务,增强天然气保障能力。

(五)提升能源安全运行管控能力

强化油气设施安全保护。强化油气长输管道规划、施工、运行责任体系,完善管道全生命周期保护企业主体责任。推广数字化管道保护,及早识别外部活动、地质灾害等危害管道安全问题。加强特殊时段油气长输管道保护,在汛期、重要节假日、重要时间节点、极端天气和用气高峰,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并落实加密巡护方案,确保油气平稳输送。加强隐患风险排查整治,开展高后果区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加强第三方施工管控,遏制非法占压等违法行为。实现安全隐患动态清零,新建项目无占压投产。

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全力确保大电网安全运行。落实特高压重要通道巡检措施,深化电力设施“四防”措施,开展特高压密集通道专项治理行动和联合执法,推进特高压智慧线路和“状态感知、全景监控”示范工程试点建设。聚力做好电网迎峰度夏及防汛防台工作。加大输变电设备巡视检查,做好高温、台风等灾害天气的电网应急防御,加强电网调度,筑牢电网安全防线。大力营造全社会安全用电氛围。借助媒体与社会团体的力量持续做好全社会用电安全宣传,重点加强乡镇村学、工矿企业、居民社区、公共场所等安全用电宣教工作;强化“零、小、散”施工作业点的安全用电督查与管控,提升全民安全用电的意识。关注电网新业务(特别是光伏和储能项目)施工、装接的电力安全,构建充换电设施安全防控新机制,筑牢全社会安全用电防线。

加强能源监管执法能力。开展能源领域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社会宣传工作。定期开展对用能单位执行省级能耗限额(定额)标准情况进行专项监察,查处用能单位违法使用国家、省、市明令淘汰和禁止的工艺、设备行为。根据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要求,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降耗措施落实情况、节能管理和考核制度制定情况和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市综合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依职权做好能源领域相关执法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发展改革委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同联动,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级出台的各项能源发展相关政策,结合湖州实际,从财政、投融资、土地、价格等方面,研究制定促进湖州市能源加快发展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切实保障重大项目环境容量和用地需求,确保项目落地落实。

(二)加强规划引领

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以湖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统领,电网、天然气、集中供热、充电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能源规划体系。加强能源规划与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建立能源规划与项目一体化管理机制,以能源规划为依据进行能源项目核准和备案。

(三)强化监督管理

及时组织制定年度计划、专项行动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分工。加强监督考核,完善长期监测、滚动调整和动态评估机制。依托新能源云平台建设,深化能源领域数字化场景开发应用,强化重点领域用能预算管理,以数字赋能能源优化配置。重点监管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实施闭环管理,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四)强化宣传引导

凝聚全社会力量,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围绕能耗双控、碳达峰碳中和、清洁能源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强新闻宣传、政策解读和教育普及。加强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切,强化信息公开,积极营造浓厚、持久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和自觉意识,切实推动规划实施。

五、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优化能源供给体系,推动能源领域减排。规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到2025年新增光伏装机100万千瓦、天然气发电装机156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装机210万千瓦,按替代燃煤来测算,相应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约541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515吨,减少烟尘排放约17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7万吨。

优化能源消费体系,推动用能领域减排。规划到2025年,全市预计煤炭消费量减少41.48万吨,成品油消费量减少21.42万吨,天然气新增消费4.8亿立方米,预计合计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29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97吨,减少烟尘排放约49吨,新增二氧化碳排放约21万吨。

(二)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

切实落实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制度要求。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和我省环境功能区划各项要求,统筹“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工作,严格落实规划环评制度,准确把握规划环评重点,规范规划环评审查程序,强化规划环评约束作用、修编规划情形、跟踪评价、规划与项目环评联动,推动区域、行业和企业落实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政策要求。夯实责任,强化监管,规范竣工环保验收,依法开展后评价,落实跟踪环境监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要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环评、施工期环境监管、后评价的有效衔接。依法依规对违反项目环评制度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督促违法项目依法完善环评手续,切实落实现有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加强能源开发生产环节环保措施。电源项目建设过程要做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投运过程要做到环保设施全负荷、全时段稳定运行。严格新建机组环保准入和环保设施运行监督,加强煤渣、脱硫副产品、脱硝副产物等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与处置,减少对水体、土壤等的影响。

加强能源运输储备环节环保措施。输变电工程采用先进技术,优化施工方式,截污治污,合理安排防护距离,降低电磁辐射、噪音等环境影响。加强油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完善应急预案,防止发生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对环境的影响。优化煤炭运输系统,提高“公转水”和点对点直达运输能力,减少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完善能源资源储备系统,对油气储备设施,严格按照安全、环保、卫生防护距离进行选址,严格按照工艺、材料和安全标准设计建造,严格设置消防、绿化、防渗、防溢、防泄等防护措施;对煤炭储备设施,重点加强防尘集尘、预防自燃措施。

附表1湖州市“十四五”重大能源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建设期限

一、电源项目,总投资2974913万元。

1

国能安吉梅溪2×9H燃机新建工程项目

项目建设地址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龙口村,占地面积约256亩,装机容量为2×780MW,年耗天然气量约13亿标方,年发电量约70亿千瓦时

332944

2022-2024

2

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

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安装6台单机35万千瓦的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装机总容量210万千瓦

1068300

2014-2022

3

全市光伏发电项目(含光伏整县推进)

建设1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

400000

2021-2025

4

安吉龙王山抽蓄电站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安吉县章村镇,总投资额约80亿元,用地规模约4655亩,电站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

800000

2024-2030

5

德清2×9H燃机新建工程项目

装机容量为2×780MW,年耗天然气量约13亿标方,年发电量约70亿千瓦时

373669

2023-2025

二、电网项目,总投资766551万元。

1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打捆)

新增容量300 万千伏安,线路68 公里

77075

2021-2025

2

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打捆)

新增容量279 万千伏安,线路461.38 公里

133856

2021-2025

3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打捆)

新增容量248.7 万千伏安,线路428.31公里

163420

2021-2025

4

35千伏输变电工程(打捆)

新增线路6条,共32.2 公里

3700

2021-2025

5

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打捆)

新建10(20)千伏及以下线路553 条,其中架空线路长2160.57 公里,电缆线路长1344.45 公里,改造线路563 条,其中架空线路1868.3 公里,电缆线路486.28 公里。新建中压配变5985 台,容量208.589 万千伏安;改造中压配变1934 台,改造容量53.1 万千伏安,净增容量20.6 万千伏安

388500

2021-2025

三、热电联产项目,按具体项目投资额度计。

1

湖州市区集中供热规划项目(2020-2035年)

根据区域热负荷增长情况,建设相应的热源点及配套管网设施

/

2021-2025

2

长兴县集中供热规划项目(2020-2035年)

根据区域热负荷增长情况,建设相应的热源点及配套管网设施

/

2021-2025

3

安吉县集中供热规划项目(2021-2035年)

根据区域热负荷增长情况,建设相应的热源点及配套管网设施

/

2021-2025

4

德清县集中供热规划项目(2016-2035年)

根据区域热负荷增长情况,建设相应的热源点及配套管网设施

/

2021-2025

四、油气氢电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70302万元。

1

氢能供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6座以上加氢站

/

2021-2025

2

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建成公共领域充换电站250座以上、充电桩5000个以上

/

2021-2025

3

甬宁线原油管道长兴太湖近水体段改线工程

新建管道长度约2.6km,其中定向钻穿越山体1次,顶管穿越国道3次,处理旧管道2.6km,配套相应的通讯光缆、桩牌等附属设施

4000

2021-2022

4

甬宁线原油管道长兴县洪桥镇与李家巷管道改工程

新建管道长度6km,处理旧管道长度4.7km,管道拟选用Φ762×12.7(14.3) L415M 钢管,配套相应的通讯光缆、桩牌等附属设施

6000

2021-2022

5

省天然气杭湖线(湖州西铁路货场建设影响段)改线工程

工程迁改管道长度10.8公里

11302

2021-2023

6

省天然气安吉支线S306(11省道)安吉石龙至马家渡段改建工程

工程迁改管道线路属于杭州-嘉兴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安吉支线

12000

2021-2023

7

川气东送二线管道工程湖州段

新建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在湖州市总长度约49.3公里,在安吉县设置3座阀室,天子湖镇设置2座阀室,递铺街道设置1座阀室

1500

2021-2025

8

省天然气德清支线及德清站搬迁工程项目

工程迁改管道长度13公里

20000

2023-2025

9

长兴华润应急气源储备站

建设2000m3应急气源站及配套中压管网

15000

2023-2025

10

长兴华润煤山LNG气化站二期工程

扩建一台150m3储罐,总共三台150m3储罐,应急调峰储气达27万m3

500

2022-2023

五、新型储能项目,总投资103556万元。

1

华能长兴独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一期)

华能长兴独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一期)利用华能长兴分公司退役厂址建设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占地约50亩。项目规划建设规模600兆瓦/1200兆瓦时(额定容量),分期实施,一期建设规模为100兆瓦/200兆瓦时(额定容量)。为独立第三方储能电站,主要为电网提供调峰辅助服务,同时可以提供调频、调压、旋转备用和需求侧响应等辅助服务

44700

2021-2025

2

浙江安吉天子湖热电有限公司熔盐储能零碳综合供能示范项目

项目用地60亩,是一套熔盐储能发电供热系统及其配套化水、电气等工程。新建 1 套 60t/h 高温高压蒸汽发生系统,B8.5 高温高压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建成后,运行期年均吸纳谷电量合计约为 3.24 亿 kWh,年均供应蒸汽量 33.85 万吨,提供峰电 2970 万度,削峰填谷、低碳供热效果显著

33856

2023-2024

3

湖州菱湖大规模储能示范项目

建设规模为50MW/100MWh,新建1回35kV/110kV线路,T接至220kV钮家-110kV西庄线路(钮庄1030线),具体以接入批复意见为准

25000

2022-2023

六、新型电力系统,总投资21900万元。

1

南太湖“光储直柔云”

湖州南太湖“光储直柔云”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基于光储充直柔一体化绿色园区的虚拟电厂和多能流交互的综合能源充电站

12000

2022-2023

2

长兴光储充一体化项目

分布式光伏项目、电源侧储能项目、汽车充电桩项目

9900

2021-2024

附图1 220千伏及以上电网地理接线图(2025年)

附图2 110千伏及以上电网地理接线图(2025年)

1 湖州市八大高耗能行业规上工业能耗占比全市口径为72.7%,全省口径为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