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二季度末,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全市257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实际填报企业257家,有效填报率为100%。
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全市工业运行指数为53.96,较上季度上升1.46个点。其中发展环境指数为62.49,环比下降2.11个点;企业经营指数为48.27,环比上升3.87个点。工业运行预期指数为54.55,环比下降5.45个点。其中发展环境预期指数为66.07,环比下降5.13个点;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为46.86,环比下降5.64个点。总的来说,全市工业预期指数均有所下降,说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与底气有所减弱。
一、二季度工业企业运行主要特点分析
(一)企业发展环境承压
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和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企业发展预期不足。从国内外现有大环境来看,部分市场仍不乐观。二季度国外宏观经济环境指数为39.69,环比下降3.41个点;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指数为44.55,环比下降3.05个点;本行业发展情况指数为42.02,环比下降3.48个点。从发展预期来看,企业信心持续减弱。受访企业中,下季预计国外宏观经济环境、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本行业发展情况变好的分别为13.22%、14.39%、14.78%,占比较上季均显著下滑。
(二)企业经营压力下降
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一盘棋”作战,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回暖。从订单情况看,市场需求旺盛。二季度产品订货(业务需求量)指数为50.39,环比上升11.89个点;产品订货(业务需求量)较上季上升的企业占比21.4%,环比上升8.5个点。从销售情况看,企业营收增长快速。二季度企业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指数为50.78,环比上升12.28个点;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季上升的企业占比21.01%,环比上升7.11个点。从成本盈利来看,企业生产盈利提高。二季度企业盈利状况指数为46.5,环比上升8.9个点;盈利状况较上季增长企业占比14.39%,环比上升6.29个点。
二、工业企业运行趋势分析
二季度工业运行预期指数为54.55,环比下降5.45个点。其中发展环境预期指数为66.07,环比下降5.13个点;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为46.86,环比下降5.64个点。
(一)企业经营环境预期面临困难
企业发展环境预期将持续面临压力。从具体指数看:二季度企业发展环境预期指数为66.07,环比下降5.13个点;国外宏观经济环境预期指数、国内宏观经济环境预期指数分别为47.28和49.03,环比分别下降6.72和9.47个点;本行业发展情况预期指数47.86,环比下降8.74个点。
(二)企业经营情况预期存在压力
从具体指数看:二季度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46.86,比上季度下降5.64个点。产品订货(业务需求量)预期指数为46.69,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预期指数为47.47,产品(服务)价格预期指数为48.44,环比分别下降16.01、16.83和1.36个点。
三、热点问题聚焦
(一)企业对美出口面临多重困难
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出口面临诸多困难。调查显示:我市对美出口产品类型主要为家具、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通用机械设备等(占比53.83%),企业能承受的出口关税税率为20%以下的占59.61%,20%-30%的占26.92%,30%以上的仅占13.47%。与去年相比,企业预计三季度对美出口订单同比下降50%以上的占15.38%,同比下降30%-50%的占13.46%,预计同比增长的仅占1.92%。为此,建议下一步要重点在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占比64.65%)、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占比35.34%)、加快出口转内销,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占比21.55%)等方面发力,同时探索通过海外仓进行销售和配送,降低出口成本。
(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专利、中试等)(占比24.9%)、物流运输服务(含仓储、配送、港航服务等)(占比23.3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占比21.78%)等全市生产性服务领域仍较不满意。其中,特别是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人才、金融等政策支持不足(占比38.13%)、高价值应用场景培育欠缺(占比23.34%)等短板;物流服务方面,主要存在物流成本较高(物流费用占经营成本过高,影响企业利润)(占比54.86%)、物流服务质量不高(物流企业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低,导致服务效率低,货物送达时间不稳定)(占比19.84%)等问题;金融服务方面,主要存在融资服务少(融资审批流程繁琐,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较大等)(占比37.74%)、融资担保难(融资担保产品难以覆盖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融资担保费用偏高,担保审批流程复杂等)(占比26.07%)等问题。为此,建议下一步要重点加大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及物流服务业企业的招引,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创新项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坚持扩量与升级并重、传统与新兴协同,加快补齐短板,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